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中国海洋科考船地毯式勘测关岛周边海域数据,总结中国科考船一年的航线后,美国智库也呆了,原来解放军正在为潜艇部队深入远洋作战做准备。 近日,知名美国智库“战争研究所”发布了一篇有关中国海军的报告,内容再次强调了美国海军正面临来自中国海军的严峻挑战。 “战争研究所”在报告中强调,这种挑战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有两点。 中国海军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扩充水面舰艇部队和潜艇部队的规模,效率远超美国海军。 中国的海洋科考船正积极活跃在全球各大重要海域,收集水文资料。这一系列科考活动最远已经覆盖到了大西洋。同时在亚太地区,关岛附近海域已经被中国科考船地毯式勘测了无数遍。 这可不是夸张的比喻,战争研究所专门统计了中国科考船的历史活动轨迹,发现如果把这些航迹标红的话,关岛东西海域几乎全是一片红。
战争研究所认为,这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在为战时攻击关岛美军做准备,不然解放军没理由如此重视关岛海域的水文数据。 毕竟关岛是美军在西太平洋最大的军事基地,除了设有安德森空军基地外,还设有阿普拉海军基地。 这是美国海军最大的基地之一,同时也是重要潜艇基地。中国高频率收集关岛水文数据,明显就是冲着美军核潜艇来的。
对于海军来说,水文数据是否完善,可以直接影响到海军舰船在目标海域的战斗力。 尤其是对于需要执行反潜任务的舰船来说,在有水文数据辅助的情况下,舰船搜索潜艇的效率会大幅提高,可以有效保护舰队免遭潜艇攻击,并在对方暴露后的第一时间消灭来袭潜艇。 反之,潜艇就可以利用海洋复杂的水下环境隐匿行踪,伺机反杀处在“猎人”位置的水面舰艇。 对于潜艇部队来说,完善的水文资料更是不可或缺的情报。
不同深度的海水,温度和密度也各有不同。大致形成了靠近海面的薄暖水层、中间的温跃层以及更深的厚冷水层。 潜艇在进行跨越水层的上浮或下沉时,一旦遇到跃层密度变化较大的问题,就有可能遭遇突然“掉深”的危急情况,导致潜艇向海底坠落。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潜艇就需要知道所处海域的详细水文资料,知道哪里可以上浮、下潜,哪里需要谨慎航行。 除了“掉深”外,海底山脉也是潜艇的大敌。潜艇上没有窗户,在贴近海底的位置航行时,高度依赖海域地形图躲避障碍。 同时,海底地形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导致海图还需要定期更新,而这同样需要海洋科考船收集水文资料。
2021年10月,美国海军的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康涅狄格号,会在南海水下突发碰撞事故。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随着中国海军不断加强在南海的巡航活动频率。美国海军的海洋测量船在南海的活动频率大幅减少,海图的更新频率没跟上海底环境变化的速度,导致康涅狄格号一头撞上了一座海底山脉。 有这个反例衬托,中国海军的潜艇想要在西太平洋大展拳脚,自然就需要科考船打前站,把水文数据都拿到手。 只有这样,当战时中美两军的潜艇在水下爆发交锋时,我们的潜艇才能避免陷入被动。
除了收集关岛海域的水文资料外,中国科考船还在东印度洋频繁活动,已经把缅甸海和孟加拉湾南部海域摸透了。 因为中国海军早晚要向外走,而在向外走的过程中银泰证券,我们不光要向东深入太平洋活动,也要向西往印度洋发展。 甚至在战略上,印度洋的价值要比太平洋更高一些。毕竟印度洋航线关乎中国的能源安全,而太平洋航线主要用于中美贸易。 为了维护印度洋航线的安全稳定,中国必然要在未来加强在印度洋方向的军事存在。 这是印度不希望看见的场景,他们自认印度洋是印度的大洋。结果就是中印海军大概率会在中国走向印度洋的过程中,发生一系列不愉快的军事接触。
所以为确保中国海军能始终在接触中占据上风,科考船当然有必要提前布局收集水文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9年,中国科考船就活跃在印度洋了。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中国海军的潜艇已经多次深入印度洋活动了。 目前,中国科考船的勘测活动仍然在世界各地进行着。在今年6月,一艘636型科考船还穿越直布罗陀海峡进入了大西洋。 如果说陆军打仗讲究一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海军打仗就要讲究“主力舰未动,科考船先行”。掌握详细的水文资料,才能为下一场海战奠定胜利基石。
关岛、东印度洋只是中国开展地毯式海洋勘测的一个开始,未来我们的科考船开到阿拉斯加、夏威夷、澳大利亚附近,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