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的预测票房又上涨了!大圣策略
该影片的预测票房从37.52 亿上涨至41.48亿,而截至目前,这部影片已经斩获了11.68亿票房,不论是票房还是口碑,这部影片的含金量已经不需要多说了。
不得不说,还是年轻导演敢想敢做。
作为新人导演,申奥从《受益人》到《孤注一掷》,仅两部作品成绩就令人眼红,如今大胆选择历史战争题材,又一炮而红。
影片全程不需要女演员大尺度露肉,就让观众瞬间秒懂并拍手叫好,这种实力不知道打了多少擦边导演的脸。
另外,众所周知这部影片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
尽管导演将主要镜头聚焦于吉祥照相馆这个避难所,对电影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但影片中的角色却都各有原型。
今天我们就来扒开《南京照相馆》背后的5个原型人物——
01“百人斩”日本军官
在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中,除了万人坑等血腥残暴的事件之外,日本军官还进行了一场令人毛骨悚然的活动——“百人斩”竞赛。
在《南京照相馆》中,导演并没有对这段情节过多的展现,只透过两个军官的对话透露出了他们残酷的行为,并且用一张相片完美复刻了历史书上的图片。
而这两名日本军官的原型就是26岁的日本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25岁的野田毅。
这两个日本人在侵华日军由淞沪战场向南京进军的途中就嗜杀成性,从无锡至常州间,两人一路上逢人就杀,一共杀害了151名中国百姓,可谓是恶行累累。
占领南京后,两个人再次会面时“战绩”为106:105,因为不清楚究竟谁先杀满100人,于是他们又重新开始了惨无人道的,以杀满150人为目标的竞赛。
而为了宣扬日军的“英勇”,两个人的暴行连续刊登日本报纸,而这也成为了他们残害中国人的铁证。
最终井敏明和野田毅被推上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在监狱中苟延残喘40天后被押往雨花台执行死刑。
而在《南京照相馆》结局,林毓秀拍下了这两个人死刑的瞬间,可谓是大快人心。
02伊藤秀夫
我想看完电影的观众无一例外,都会格外痛恨这个随军的日本摄影师。
他装作人畜无害的模样,其实骨子里依旧是日本人的冷血、残暴大圣策略,嘴上说着与阿昌是“朋友”,但却从没把对方当人看。
而这个角色的原型许多观众都猜测是小津安二郎。
他在侵华战争初期被征召入伍,成为了日本毒气部队的一员,并且也参与过南京大屠杀,留下了大量关于侵华相关的日记。
在南京沦陷前后,小津安二郎已经实际在前线参战,并多次随军往返上海、河南信阳等地,行军作战的总里程已超过7000公里。
在1939年6月,他接到了退役回国的命令,返回了日本。
不过在1943年6月,小津安二郎再次应征,被派往东南亚战场,并成为了军部报道部电影班成员,参与日军的宣传报道工作。
可以说,小津安二郎的履历最接近伊藤这个角色。
不过,不同于伊藤切腹自尽未果被日本人枪毙火化送回国。
小津安二郎在日本战败后逃过审判,以战俘的身份于1946年归国,并在之后成为了日本国宝级导演,甚至在世界影史上都享有盛誉。
而在小津安二郎的日记中,他对中国人的评价极尽贬低,甚至称中国兵为“虫子”、“物件”,“不管怎么设计,都显得心平气和”。
轻蔑而高高在上的态度看得人不自觉的捏紧了拳头,毫无疑问,即便他是享誉国际的导演,在中国历史上也只能是被钉在耻辱柱上的罪人。
03外国摄影师
除了上面两个历史罪人之外,影片中也有一些人是值得国人尊重和敬佩的国际友人。
比如在阿昌即将被日本人砍杀时阻止他们的外国摄影师,他的原型是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
他在南京遭遇大屠杀期间,设立难民伤兵医院,参与救援了20多万面临被屠杀的中国人。
同时,约翰·马吉利用16毫米的家用摄像机,偷偷记录下了大屠杀的惨状,并将这些影像带回美国,刊登在了《生活》杂志上,配文为:
约翰·马吉先后拍摄了4盘胶片,总时间为105分钟,这些真实的动态摄影成为了揭露日军暴行的铁证之一,而在去世时,约翰·马吉留下遗嘱:
可以说,约翰·马吉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恩人。
04外国女医生
在《南京照相馆》中,被日本人扇了一耳光的安全区医院女传教士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而这个角色同样有原型——明妮·魏特琳。
这位伟人是美国传教士,在南京沦陷前后,明妮·魏特琳有机会撤离南京,却坚持表示:“我不能在这个时候抛开中国!”。
她在日本人烧杀抢掠期间,坚定地维护金陵女院的妇女们,并给了那些无法撤离南京的难民一个容身之所,哪怕被日本人多次威胁、恐吓,也不曾后退一步。
而也正是因为见证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烈,过度的疲劳和精神压力让明妮·魏特琳患上了精神忧郁症,最终在离开中国一周年的日子选择了自杀。
不过,明妮·魏特琳虽然已经去世,但她的精神永远不死,她的墓碑在最醒目的地方刻下了“金陵永生”四个字,她的功绩值得被所有中国人歌颂。
05吉祥照相馆
在《南京照相馆》中,日本人屠杀的底片由吉祥照相馆里的6个人共同传递,他们把底片缝在了衣服里,谁能够出去,谁就负责把日本人的罪行昭告天下。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保存这些罪证的是照相馆学徒罗瑾和他的同学吴旋。
罗瑾在被迫为日本人冲洗胶卷时悄悄多洗了几十张保存下来,装订成册,为了躲避日本人的搜查,罗瑾把相册藏在了厕所的墙缝里,用泥糊起来。
但几天后这本相册消失不见,为了防止意外,罗瑾逃离南京。
不过这本相册并没有真正流失,而是被罗瑾的同学吴旋捡到并保存下来,最终上交到南京临时参议会,成为了揭露日军罪行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而这本被接力守护的相册,如今也被保护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当中。
可以说,这两位英雄值得所有人铭记心中。
结语
《南京照相馆》越战越勇。
在我看来,除了影片本身的主旋律意义之外,它最打动人心的就是其中国人展现的反抗和力量感,以及后续产生的连锁效应。
药水冲洗的不是照片是命,鲜血淘洗的不是湖水而是民仇,中国的“仁义礼智信”不容亵渎,那些伪君子的嘴脸和罪行罄竹难书。
这部电影撕开了一个民族的虚伪,伴随着《南京照相馆》的爆火,日本网民在网络上跳脚、怀疑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电影播出后产生另一种闭环的表现。
可以说,《南京照相馆》将成为今年又一部年度现象级电影,它值得观众反复重刷。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